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闵
在靶向药物时代,EGFR、ALK等基因阳性的患者迎来了生存希望,但耐药仍然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三代EGFR-TKI耐药后,下一步该怎么办?很多病友已经接受了耐药后的二次活检,取进展部位组织做病理和基因检测,并根据具体的结果选择后续治疗。但现实是,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新的可用药物突变。面对化疗的心理障碍,一些患者开始琢磨:是否还能在原本的驱动基因突变基础上,更换同系列的其他靶向药?
这个思路在医学上有一个正式的名称——“再挑战”(Re-challenge)。但问题来了,“再挑战”真的有用吗?在与癌共舞论坛帖子里这种“再挑战”,我们看到有些成功延长了病人的生存期,但又有些病友三代间互换后却效果不佳?本文将通过临床研究数据,一起探讨“再挑战”的可行性。
“再挑战”到底是什么?
大部分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无论二次检测是否发现新增可用药突变,其原有的驱动基因突变(如EGFR、ALK等)通常仍然存在。然而,基因突变的持续存在,并不意味着靶向药还能像一线治疗时那样有效。这些突变更像是基因上的“烙印”,并不一定仍然主导肿瘤生长。
在未发现新的可用药突变的情况下,后续治疗通常以化疗为主。而“再挑战”,顾名思义,就是在经过化疗等其他治疗后,尝试重新使用靶向药,看看是否能够让肿瘤再次对其敏感。
1、民间vs研究角度的“再挑战” 在病友群体中,“再挑战”方法五花八门。以EGFR突变患者为例,常见的做法包括: · 更换同代药物,如三代EGFR-TKI耐药后,换用另一种三代药物; · 回头尝试早期代数的药物,如三代耐药后重新使用一、二代EGFR-TKI; · 联合使用不同代靶向药,如一、二代与三代EGFR-TKI的组合治疗。
尽管这些尝试并没有统一采用“再挑战”这个名称,但在病友案例分享中,它们屡见不鲜。
从研究角度来看,“再挑战”的整体思路与民间相似,但具体定义有所不同。例如,1+3、2+3联合治疗(即一、二代药物联合三代药物)并不属于研究角度的“再挑战”。相反,因毒副作用终止原靶向药使用,随后更换其他靶向药的情况,则被纳入“再挑战”研究范畴。
由于民间“再挑战”的实践方式较为复杂,且随访跟踪难度较大,很难准确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而研究角度的“再挑战”则更加系统化,通过简化用药方式并严格随访,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评估这种策略的可行性。
2、研究角度的“再挑战”标准 在临床研究中,“再挑战”通常指以下三种情况:
A. 更换同代药物挑战——如一线使用一代EGFR-TKI耐药后,三线再尝试另一种一代EGFR-TKI。
B. 更换不同代药物挑战——如一线使用三代EGFR-TKI耐药后,后线尝试二代EGFR-TKI。
C. 因毒副作用中断治疗后再挑战——因不耐受而停用某种靶向药,随后尝试其他同代或不同代靶向药。
总之,“再挑战”是耐药后的另一种可能性,研究角度的定义让其更具可控性和参考价值。
“再挑战”真的有用吗?数据告诉你真相
为了判断“再挑战”的可行性,我们来看几项研究数据:
2019年阿法替尼“再挑战”研究(真实世界研究)[1]:
52名“再挑战”患者的有效率为25%(观测到病灶缩小),中位PFS为8.0个月。52名“再挑战”患者中有14名为二线治疗,20名为三线治疗,18名为更后线治疗。14名二线治疗的患者中有12位是因由于一线药物毒副作用过大而中断才选择换药再挑战。将这12名患者剔除后,其他“再挑战”患者的有效率降为22%,中位PFS降至5.7个月。
2019年吉非替尼“再挑战”研究(吴一龙发起)[2] 43名接受吉非替尼以及化疗等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再次尝试吉非替尼。结果表明,ORR为4.7%(即2/43观测到病灶缩小),DCR为69.7%(即30/43观测到病灶至少保持不变),中位PFS为4.4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3个月。
2021年老年患者“再挑战”研究[3] 该研究聚焦75岁以上老年患者,纳入的患者在一线使用一代EGFR-TKI耐药后,可选择化疗或者再挑战,也可以在化疗进展后再次选择“再挑战”,最终有44名老年患者选择过“再挑战”。
结果表明,再挑战的ORR(观察到病灶缩小)为23%,DCR(观测到病灶至少保持不变)为77%,中位PFS未公布,但总体显著低于一线治疗时的中位PFS;作为对比,本研究中选择化疗的患者的疗效也有统计,EGFR 19缺失组的化疗ORR为20%,DCR为90%,EGFR L858R组的ORR则为18%,DCR为63.6%。
总体看来,“再挑战”确实有一定疗效,但疗效因人而异,持续时间普遍较短。
“再挑战”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研究还发现,“再挑战”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一代EGFR-TKI:轻度及以上各类副作用发生率63.6%-74.42%,即六成以上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诸如皮疹、发烧、腹泻、呕吐等等,但较少出现3级或以上严重不良反应。
二代EGFR-TKI:副作用发生率最高接近80.7%,3级及以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1.9%-13.4%之间。
“再挑战”关键结论
原始突变仍在,但并不决定疗效——“再挑战”是否有效,取决于肿瘤是否仍然依赖EGFR/ALK信号通路。
“再挑战”有机会可短暂控制病情,但难以长期维持——少数患者甚至可以再次让肿瘤缩小,但维持时间不算很长[1-4];
耐药机制复杂,部分患者可能对EGFR-TKI重新敏感——根据吴一龙教授的发现,部分T790M阴性的患者在“再挑战”一代EGFR-TKI后,会出现T790M突变,从而为第三代EGFR-TKI创造机会。
因毒副作用终止一线治疗的患者,“再挑战”成功率更高——这类患者在二线重新使用TKI时,ORR往往较高。
不良反应仍需关注——即使曾对EGFR-TKI耐药,再次使用时仍可能出现副作用,需要密切监测。
总结
“再挑战”的用药模式无论在临床还是民间均不属于常规治疗模式。是一种在耐药后探索新机会的尝试,虽非标准治疗方案,但在部分患者中能带来一定获益。对于耐药后无新药可用、化疗已进展的患者来说,“再挑战”或许是一线生机,争取时间等待更好的治疗方案。
“再挑战”与化疗并不冲突,以上三项研究中也有大量经化疗后选择再挑战,或者再挑战失败后回归化疗的病人,并且后线化疗的数据并不劣于再挑战,75岁以上老年患者也并非只有单一选择。
拨开云雾,才能见青天。了解“再挑战”的真实疗效,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你是否有“再挑战”的经历?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Tanaka, Hisashi, et al. "Real-world study of afatinib in first-line or re-challenge settings for patients with EGFR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Medical Oncology 36 (2019): 1-8. 2.Song, Yong,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gefitinib as third-line treatment in NSCLC patients with activating EGFR mutations treated with first-line gefitinib followed by second-line chemotherapy: a single-arm,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phase II study (RE-CHALLENGE, CTONG1304)."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2.5 (2019): 432-439. 3.Yamada, Yutaka,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GFR-TKI rechallenge treatmen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harboring drug-sensitive EGFR mutations." Medicina 57.9 (2021): 929. 4.Araki, Taisuke, et al. "EGFR-TKI rechallenge in patients with EGFR-mutat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who progressed after first-line osimertinib treatment: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Respiratory Investigation 62.2 (2024): 262-2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