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中医护理
1、“木香15 g,枳实15 g,乌药15 g,槟榔18 g,制厚朴15 g,丁香9 g,莱菔子30 g,王不留行30 g,冰片6 g。若合并腹腔积液,可加芒硝50 g。用法:按上述药物比例配置,打碎,置于15 cm×20 cm大小的棉布袋中,以脐为中心外敷于腹部,每天贴敷2次,每次持续3 h,5 d为1个疗程” (《五磨饮子化裁外敷治疗胃癌并发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2、“积雪草30 g、败酱草15 g、五爪龙30 g、当归20 g、苦参15 g、金银花15 g、大黄10 g(后下)。外用法:加水800 mL煎至200 mL作灌肠用,每日灌肠1次,灌肠后,嘱其先左侧卧,再右侧卧,最后平卧30 min,药液保留于肠道时间2 h左右” (《复方积雪草灌肠剂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相关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3、“含生大黄、芒硝、炒枳实、炒桃仁、莱菔子各20 g, 厚朴、炒芍药各30 g。水煎取汁200 ml, 每日上午以37 ℃温度保留灌肠,插管深度约30~40 cm, 药物推注时间需≥10 min, 每次灌肠后患者需先后保持膝胸位、侧卧位、平卧位等多种姿势各20 min, 以使药液均匀分布于肠道,1次/d。1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治疗。常规消毒后,以李氏铜砭刮痧板配合刮痧介质进行操作。刮痧部位:先刮心经、心包经、肺经;再开四穴,刮大椎、大杼、膏肓、神堂;再刮左心包、右尺泽;再刮督脉及双侧膀胱经,重点刮拭肝区、脾区等,在大肠俞、小肠俞、脾俞、胃俞等穴位周围触及小结节时亦应重点刮拭;再刮肝经、脾经、胃经、胆经、大小肠经;最后刮拭四井。刮痧顺序: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对于不出痧者不应强求出痧,以患者皮肤发热、腠理张开为度。2次/周。” (《以通立法采用大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联合通络刮痧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4、“采用压痛法定穴,选取主穴有:胃区、脾区、交感区、大肠区、小肠区,辩证配穴:肾、肝、脾等。操作前首先询问是否为过敏体质,后手持探棒寻找压痛最明显点,用酒精消毒耳部(干湿度适宜),待干后取耳穴贴依次贴于相应穴位上,用指腹轻轻按压贴紧,采用直压法,按压的力度以患者略感胀痛为宜,按压每个穴位1 min左右,每天按压4~5次,耳穴每次贴一侧,隔日常规更换1次,交替两耳,1个疗程为2周,休息时间为1周,再开始下1个疗程。治疗期间嘱患者耳部皮肤保持干燥,耳穴贴脱落时及时更换,如患者耳廓皮肤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穴位贴敷腹部脐周的穴位取:中脘穴、神阙穴、天枢穴。穴位贴敷用药:大黄10 g,通热泻火;厚朴10 g,枳实10 g,行气散结;冰片6 g,芳香6 g,通络,清热止痛;芒硝12 g,加用大黄10 g,达到软坚润燥、通便;山楂10 g、陈皮10 g、炒麦芽10 g、健脾开胃。穴位贴敷方法:这8味药物研成粉末,分别是大黄、厚朴、枳实、冰片、芒硝、山楂、陈皮、炒麦芽用蜂蜜将药末搅拌成糊状,将药物涂抹于穴位贴内,外敷在气海穴、中脘穴、天枢穴、神阙穴上,留置4 h为宜,每次贴敷治疗结束后,清洁局部皮肤用温开水,并观察局部皮肤的反应,如有无灼热、瘙痒、水泡等,每日贴敷1次。” (《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肠梗阻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5、“活大田螺肉1个,生大黄10 g,芒硝9 g,甘遂10 g,冰片6 g。将中药打粉,大田螺肉剪碎,搅拌均匀成糊状后置于透气性强的纱布袋中,外敷神阙,覆盖面为以神阙为中心的直径约10 cm的范围。每天外敷12 h,停12 h。”(《田螺方外敷治疗晚期癌症患者伴不全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6、“针刺治疗: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 × 25 mm)。考虑MBO通常合并腹腔脏器转移瘤及盆腹腔积液,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穴位为主: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墟、太冲。以提插捻转为主要运针手法,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穴位贴敷治疗: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肿瘤科经验中药复方“肠通方”贴(中药饮片来源于佛山市中天中药饮片公司)进行穴位贴敷治疗。“肠通方”贴主要成分由生大黄、大腹皮、延胡索、丹参、制附片、肉苁蓉、莱菔子、生甘草、赤芍、白芍、蜈蚣、肉桂、厚朴、生白术、桃仁、红花、枳实、当归等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通腑的功效。将规格为15 cm×10 cm的“肠通方”贴贴敷在中脘、神阙、天枢、大横等脐腹部穴位。如果贴敷部位因手术切口影响,则从切口处外移3~5 cm, 每次贴敷4 h, 1次/d”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7、“生大黄10 g、厚朴15 g、枳实12 g、芒硝9 g、半枝莲30 g。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褚石;腹痛甚者加芍药、甘草、延胡索;腹胀甚者加枳壳、木香。每日灌肠2次。每次100~200 ml,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注入一次性灌肠袋,插入肛管深度20~25 cm,调节滴数至30~40滴/min,使药液缓慢流入肠腔。灌肠后,嘱患者先左侧卧位15 min,后右侧卧位15 min,最后平卧30 min以上,使药液尽可能吸收完全。”“丁香15 g、厚朴15 g、枳实10 g、木香6 g、元胡10 g、肉桂10 g。使用颗粒剂,每日1剂,以生姜汁调匀,加蜂蜜调成糊状,分别粘于中脘、神阙穴。4 h/次,2次/d,上下午各1次。若敷贴部位发痒可暂时揭开,痒退后再贴;若出现水泡、皮疹等,用生理盐水冲洗,破溃暂时停止使用。” (《中药灌肠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8、“加味六磨汤灌肠治疗,药方组成为:肉桂及沉香各6 g、木香、附子、乌药、槟榔及枳实各20 g、莱菔子30 g、大黄10 g, 将其煎煮成药液,取100 mL经肛门或造口灌肠,每日1次” (《加味六磨汤治疗结直肠癌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临床价值分析》)
9、“大黄15 g、附子6 g、生晒参6 g、干姜9 g、芒硝6 g、当归9 g、厚朴15 g、枳实10 g、木香6 g、元胡15 g、甘草6 g,将上述中药浓煎至150 ml放入输液瓶中,在40℃下保温备用。用石蜡油将待插的胃十二指肠管润滑后,经肛门插入至少25 cm,将输液瓶与胃十二指肠管连接,打开输液器开关,调节滴速至每分钟60滴,进行缓慢滴注。中药滴完后1 h内,患者尽量少活动,使药液尽可能被吸收,每日2次,7 d为1疗程。同时腹部予以中药热奄包,药物组成:吴茱萸100 g、小茴香500 g、丁香300 g、肉桂300 g,将上述药物研成粗末装入布袋中,表面淋水后置于微波炉中高火加热2 min,取出后凉至温度为50℃时用单层毛巾包好热敷20 min,每日2次,7 d为1疗程。” (《温阳消胀方肛滴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脾肾阳虚型恶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10、“半夏10 g、吴茱萸10 g、肉桂10 g、丁香10 g、全蝎5 g, 将药物按照一定剂量比例研碎为极细药末。具体操作如下:患者体位取仰卧位,将健脾和胃方药末填满脐部神阙穴,选取大小适中厚约0.3 cm的新鲜姜片,将姜片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上放制作好的面碗,用陈艾绒做成的艾炷置于药碗中,连续施灸5壮,灸约2 h。以患者感温热为主,防止烫伤。灸后用一次性敷贴固封脐中药末,12 h后自行揭下,温开水清洁脐部。”“大黄(后下)10 g, 木香15 g, 莱菔子20 g, 乌药10 g, 槟榔10 g, 枳壳15 g, 桃仁10 g, 赤芍10 g, 厚朴10 g。上述药水煎后取汁100 mL,将药液冷却至38 ℃~41 ℃,嘱患者先排空二便,将导尿管向患者肛管插入15 cm~20 cm, 用注射器将100 mL药液缓慢注入其中,1 d 2次,每次至少保留30 min” (《脐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癌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11、“针刺治疗:取穴合谷、足三里、中脘、阳陵泉、脾俞、天枢,以针刺,得气后捻转强刺激,留针20 min,每日2次,连续3 d;耳穴治疗:取穴脾、大肠、直肠以及皮质下、交感位,配穴选择肝与神门,首先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将沾有药籽的固定于穴位上,将食指与中指放置于耳廓前端,耳廓后端放置大拇指,对已粘贴穴位进行双耳交替往复按摩,每日按摩3~4次,每次至少3 min,治疗持续7 d。” (《针刺配合耳穴治疗胃肠肿瘤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梗阻的效果》)
12、“使用芒硝粉及大黄粉各10 g,以150 ml温水搅匀,每间隔24 h实施一次中药灌肠,针灸治疗方案主要取穴天枢、足三里、内庭、曲池以及中脘诸穴,对于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在此基础上针灸合谷穴,而存在腹痛症状的患者则外加针灸章门、内关等。得气后留针20 min左右;穴位贴敷则结合患者具体病况予以降逆止呕、行气通腑以及益气扶正治疗,贴敷时间在2 h左右。” (《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伴难治性肠梗阻的治疗》)
13、“(1) 针刺:穴位选取大肠俞、长强。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 皮肤以75%乙醇常规消毒后, 取直径0.30 mm、长50 mm一次性使用毫针, 大肠俞垂直进针35 mm, 长强穴斜刺45°角进针, 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 进针30 mm, 均施提插捻转补泻法, 每隔5 min施以捻转提插行针1次, 留针30 min。
(2) 穴位注射:针刺治疗结束后, 选取大肠俞、足三里穴, 采用两支1 mL无菌注射器分别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 (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4020719) 和维生素B12注射液 (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389) 各1支备用, 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 于大肠俞行维生素B1注射液1 mL穴位注射, 足三里行维生素B12注射液1 mL穴位注射, 每次注射一侧穴位, 两侧穴位交替进行。”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恶性肠梗阻26例》)
14、“(1) 嘱患者取仰卧位屈膝, 保持病室适宜温度, 并注意遮挡。 (2) 将患者衣裤退至耻骨部, 用薄荷油10滴加入1 000 m L的45~60℃水中, 浸入干毛巾4块, 湿透后捞出沥干至不滴水后叠成6~8层, 置于患者脐部以下耻骨上小腹部范围, 两侧齐腹部边缘, 覆盖任脉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 以保鲜薄膜缠绕至腰部后反转4层, 其上加盖厚毛巾或短盖被以保持温度, 热敷时间半小时, 每天3次。 (3) 按照子午流注开穴法, 选择巳时与子时, 施神阙穴隔姜艾灸。将洗净的新鲜生姜切成厚度为0.3 cm的姜片, 以注射针头将姜片戳数孔后置于肚脐神阙穴, 点燃艾条行神阙穴温灸法;燃烧的艾条与姜片相距的距离是3~5 cm, 上下灸或者左右旋转灸, 每次施灸15 min, 至患者小腹有温热感为宜。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 一是防皮肤灼伤, 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 散寒止痛之功效。” (《中药湿热敷联合神阙穴位温灸在恶性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5、“药用麻子仁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20 g,生白术15 g,麻子仁15 g,生大黄(后下)20 g,枳实10 g,厚朴30 g,赤芍12 g,桃仁15 g,杏仁10 g。上药浓煎成200 mL,每日上午用100 mL保留灌肠1次,下午再口服100 mL,因病情需要通过鼻饲管送入药液的则通过鼻饲送服药液,每日1剂。灌肠操作:药液温度控制在38℃左右。灌肠前叮嘱患者先排尿排便,有利于保留。嘱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臀部靠近床沿,用枕头将臀部垫高10 cm。灌肠前以医用凡士林润滑肛管前端减少患者痛苦,并防止直肠损伤。后经肛门将肛管插入直肠内约15~20 cm,将药液缓慢滴入,并密切关注患者反应,拔管后嘱患者平卧,保留不要解出。” (《麻子仁汤加减治疗恶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16、“药物组成:大黄30 g,枳壳18 g,厚朴20 g,延胡索30 g,柴胡12 g,香附20 g,郁金20 g,大腹皮30 g,白芍30 g,墨旱莲20 g,女贞子20 g,醋鳖甲20 g,路路通20 g,泽泻10 g,薄荷12 g,冰片10 g。共研细末,用醋或麻油调和成糊状,敷于脐部,1次/d,6~8 h/次。”(《柴胡疏肝散合小承气汤加减外敷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17、“六磨汤: 木香、乌药、枳实、大黄、赤芍各10g,沉香6g,红藤15g,白术20g。药物混合液,取200ml,将其转入到空瓶接滴管连肛管,之后插入患者的肛门位置,深度设定在20cm左右,以缓慢的速度滴入,需叮嘱患者保持侧卧。针刺治疗: 足三里、上、下巨虚、合谷、太冲。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用1. 5寸毫针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 (《针刺配合六磨汤肛滴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观察》)
18、“生大黄10 g、芒硝9 g、枳实12 g、厚朴15 g。加减: 腹痛甚者加芍药10 g、甘草10 g、延胡索10 g; 胀气甚者加枳壳10 g、木香10 g; 恶心、呕吐甚者加旋覆花10 g、代赭石30 g; 发热者加青蒿10 g、黄芩10 g; 放射性肠道损伤辨证加用红花10 g、赤芍1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等活血行气止痛; 根据肿瘤类别选用白花蛇舌草10 g、半枝莲10 g、蚤休10 g、败酱草10 g、土茯苓10 g等解毒抗癌。”“大黄10 g、枳实6 g、厚朴10 g、甘草10 g、白芍50 g、生半夏12 g、茯苓30 g、沉香30 g、丁香10 g、冰片6 g。使用辛香溶剂( 米醋10 m L/10 g,加蜂蜜10 m L /10 g、黄酒10 m L /10 g、芥末油1 m L /10 g、鲜姜汁2 m L /10 g) 调和敷贴。将中药粉碎,装袋密封备用,临用时取1份, 使用溶剂调成糊状,摊于纱布上用无纺布贴于神阙穴。贴敷时间一般为每天上午,夏季4 ~ 6小时,冬季6 ~8小时,每天1次。” (《辛香溶剂调和中药敷脐改善恶性肠梗阻37例》)
19、“针灸治疗:取穴双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双中脘;方法:患者仰卧体位, 常规皮肤消毒, 用1.5寸毫针迅速进针, 得气之后, 取随意一侧穴位, 接电针治疗机, 选择患者可以耐受的电波, 时间为15 min。中药灌肠:以大承气汤方为主加味, 生大黄30 g (20 g后下) 、鸦胆子15 g、枳实15 g、厚朴15 g、麦冬10 g、黄芪50 g、芒硝10 g煎汁成200 ml。操作要领:每次将100 ml中药汤剂加热到人的正常体温后放入灌肠袋, 灌肠管从患者的肛门慢慢插入约25~30 cm, 控制速度20~40滴/分, 一日2次。” (《针灸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癌性不完全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20、“通腑理气方药物组成:太子参30 g,生白术40 g,炒枳壳30 g,大黄30 g,败酱草30 g,生白芍40 g,红藤30 g,甘草6 g,炒小茴香20 g,当归30 g。腹胀甚者加炒莱菔子15 g,大腹皮30 g,槟榔15 g,每剂加水适量,中药煎药机浓煎至200 m L备用。临用时,患者屈膝卧位,将药液温水水浴至40℃左右,取100 m L药液装入空瓶,用输液器连接2号导尿管,将导管插入直肠约20 cm,于60 min内将药液滴完,保留1 h。穴位贴敷治疗采用香遂膏,即将甘遂、沉香、冰片各适量研碎为末,按3:3:1比例混合,加入适量氮酮调和,制成直径约1 cm的药饼,密封备用。临用时,清洁神阙穴、关元穴,每穴取药饼1个,用医用大贴膜固定,每日1次。” (《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癌性肠梗阻临床研究》)
21、“取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皮下结节(主要在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附近)用泻血器刺血,火罐吸附于局部,留罐10 min,3 d/次。” (《刺血拔罐治疗癌性不全性肠梗阻21例》)
22、“取穴:合谷、天枢、气海、足三里、上巨墟。恶心、呕吐加内关;食欲差加中脘;肝气不舒加太冲。以上穴位均直刺, 有腹水的病人腹部穴位平刺, 虚弱病人取单侧穴位, 轻刺激, 留针30 min, 每天1次。” (《针刺治疗癌性不全肠梗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