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律通 | 省钱省时!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实施,3月起...
上海市浦东医院门前排队的患者。图 | 澎湃新闻,陈斯斯,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311371
文. 韩晓晨 | 北京市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本周,患者朋友们迎来了一件大事:
各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将开展“互认”,大家再也不用为跑不同医院看同一种病而反复检查、重复检查了!
要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这个事情,老百姓已经呼吁了好些年了。外地患者来北上广看病,带来的片子、数据经常是一份也不能用,全套检查重做一遍,费时费力又费钱。即使在同一城市内,辗转不同医院问诊,也常常需要重复检查,令很多患者叫苦不迭。
好在,历经多年推进,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终于联合发布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开展。
哪些结果可以互认?
根据《管理办法》,各级医疗机构可以互认的“检查结果”包括超声图像、X线胶片、核磁共振成像胶片、电生理记录数据、核医学检查数据或图像(如PETCT图像、骨扫描图像)等,是一系列医学检查手段得到的客观信息和记录。
“检验结果”则包括是指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免疫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等检验,所得到的客观数据信息。包括我们熟悉的血常规、肿瘤标记物各项指标等。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检验结果不包括医师出具的诊断结论。这不难理解:
检查检验结果的客观、稳定是不同医疗机构“互认”的基础,不同的医生使用同一个仪器对患者进行检查,得到的客观数据和资料应该是一致的,但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得出怎样的医学结论,却可能判若云泥。患者们前往大医院就医,为的就是听到“不一样的说法”。
因此,要注意客观资料可互认,主观结论不互认。
哪些地区的医院可以参与“互认”?
很多患者朋友会问:我怎么知道我做过的这个检查检验报告是否会被其他医药互认呢?
从3月1日起,检查检验互认的范围都将明明白白写在报告单上。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有一个统一的标志:HR。如果某一项检查检验项目参加了国家或地区质控组织开展的质量评价并合格,医疗机构就会在报告单上注明“互认范围+互认标识”。
比如“全国HR”,就是说这项检查检验结论会在全国范围所有的医院之间互认,“西安市未央区HR”则意味着这项结论在西安市未央区各医院之间互认。
结果互认了,医院还会为此收费吗?
那么是不是说,拿着一个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到其他医院就真,都一定不用再为同样的检查项目花钱了呢?
那倒也不尽然。
如果其他医院可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可以满足诊疗需要(比如自带参考值和 ↑↓箭头的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可以一目了然),门急诊医生就同一检查检验项目就只收取诊查费(挂号费),不额外收费。
如果检查检验结果符合互认要求,但确实需要本院相应的检查检验科室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比如拿着CT或核磁片子去其他医院就医,门诊医生可能还需要影像科医生协助读片),医院可以在收取挂号费的基础上,参照本院执行的价格政策加收院内会诊费用。
如果检查检验结果虽然符合互认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确实需要重新检查,那么医院自然可以收取实际发生的医疗服务费用。
什么情况下应该重新检查?
医疗结果互认对于节省医疗资源、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显然是个利好消息,但也会有很多患者表示担忧:
不同医院互认检查检验结果,会不会导致结果的偏差无法被发现和矫正?有些时效性强的检查检验结果,会不会已经不再适用?
其实,结果互认是以不影响疾病诊疗为前提的。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医生还是会重新为患者安排检查检验:
1. 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的(比如肿瘤患者出现失语、癫痫、头疼等肿瘤脑膜转移症状,但之前的CT或MRI胶片没有发现脑膜强化等病征)
2. 检查检验结果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快的(比如心梗患者心电图和生化指标的变化)
3. 检查检验项目对于疾病诊疗意义重大的(比如实施手术、输血等重大医疗措施前)
4. 患者处于急诊、急救等紧急状态下(之前的检查检验结果无法即时取得)
5.涉及司法、伤残及病退等鉴定的
当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实施和推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初期也必然会面临医患之间摩擦的增加。建议大家还是要清楚互认的规则,并与主诊医生做好充分沟通。
如果您对与此相关的法律问题还有疑惑,可以:
[*]回到法律援助板块置顶海报,扫码添加云律通法援小助手微信号,领取与癌共舞患友专属的法律支持VIP权益码。
[*]点击法援海报“进入”按钮,进入“与癌共舞-云律通患友法律援助通道“,输入渠道码后注册,即可享有智能法律服务无限次使用权益,和三次免费律师在线咨询。
往期精彩:
给你说法|进口保健品上没有一个中国字儿,我是买到假货了吗福利 | 与癌共舞暖心开年礼,患者法律援助再升级!
医药代表篡改基因检测报告骗取医保基金?!这些问题更值得医患共同关注
页:
[1]